1、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养殖生产废水(猪尿+冲洗废水等)、生活污水、初期雨水。 本项目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源头削减、综合利用、末端治理。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分别设置雨水及污水管网。 ①雨水系统 项目雨水系统按污染区(赶猪通道)与非污染区分区。项目建设的猪舍等生产设施均设置有挡雨棚,且猪舍地面还设计有坡度,两侧有0.4m高的反梁,能确保猪舍内的废水不会外溢进入雨水渠;饲料、药品均有专用仓库贮存,具备“防渗、防雨、防漏”的三防措施;养殖区内采取地面硬化措施,洒落在地面的饲料及粪尿及时进行清扫,保证场区无粪便、饲料等洒落堆积,这些区域的初期雨水污染物含量不高,因此本项目不对其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雨水通过明渠排入场内雨水缓冲池,雨水冲刷地面主要带入地面的泥沙、灰尘等,雨水经缓冲池沉淀后最终排入太平河。赶猪通道为污道,且为露天,在降雨情况下,赶猪通道初期雨水可能携带少量污染物,需要对其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受污染的初期雨水经切换井切换送至初期雨水收集池,然后进入废水处理站处理。 项目雨水收集沟按地势高低修筑于建筑物周围,雨水管网大部分为明渠。繁育区雨水经雨水渠收集后顺势流入东南面的雨水缓冲池进行缓冲沉淀,再经东南面道路旁的雨水沟向东北方向流,最终排入太平河;育肥区雨水经雨水渠收集后顺势流入南面的雨水缓冲池进行缓冲沉淀,再排入太平河。 ②污水系统 项目粪污日产日清,猪舍采用“漏缝地板-干清粪”的模式,猪舍地面采用漏缝地板,猪只产生的尿液通过漏缝板上的空隙流到下层经收集管道收集送至集污池;粪便由人工清出,利用人工将粪便进行打包,运至堆肥间进行堆肥。 ③污染治理设施 项目综合废水产生量约27.92m3/d,项目分为两个养殖区,其中繁育区综合废水产生量为11.676m3/d,配套一座处理规模为15m3/d的污水处理站,育肥区综合废水产生量为16.244m3/d,配套一座处理规模为30m3/d的污水处理站,生产废水及经预处理后的办公生活污水、初期雨水一并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综合废水经处理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 /613-2024)表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及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中一类区域排放限值、《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旱地作物标准的较严者,消毒后用于场内林地、附近林地灌溉用水。 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项目建设尽可能地减少硬化地表,使地表的性状改变达到最小化,以最大可能使该区域的地下水系统不受项目建设的影响而维持原状。 ②对项目内产生的所有污水都不得直接流放到地表,不论是硬化的地表还是没有硬化的地表。所有污水都必须经过收集系统的沟渠或管线进行输送或储放。所有可能接触到污水的地表都必须作严格的防渗处理。 ③所有固体废物的堆放场所都必须进行地表的防渗处理,如果是危险废物的堆放场所,则地表的处理要特别设定高标准,保证不会渗入到地下水系统中。 3、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猪舍恶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①优化饲料,在饲料中添加EM制剂,抑制粪便废气挥发;②及时清理、处理猪粪污,采用人工干清粪;③场内猪舍安装风机,同时设置水帘降温;④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加强猪舍通风;⑤加强猪舍周围绿化措施。 污水处理站恶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采用“半地埋式结构+部分处理池密封+周边绿化”等,并喷洒生物除臭剂。 堆肥间恶臭采用全封闭收集方式+生物滤池除臭系统+15m高空排气筒的治理措施。 沼气经脱硫处理后作为发电机燃料,燃烧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高空排放。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生产过程中设备产生的噪声,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噪声的设备和工艺,同时,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对猪尽量减少对其干扰,保持安静平和的氛围,缓解由于紧张骚动引起过频叫声。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猪场产生的猪粪、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沼渣通过堆肥成为有机肥基料外售。 污泥交由专业回收公司收运处理。 病死猪及分娩物采用填埋井安全填埋。 脱硫废剂由厂家回收利用。 一般废包装材料交由废物回收机构回收处理。 员工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时清运,统一收集处理。 餐饮垃圾交餐饮垃圾回收公司回收处理。 医疗废物及消毒剂废包装材料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 |